自己製作裝備的這顆種子,其實也是在太平洋屋脊步道上種下的.當時除了每天瘋狂的走路之外,其中一件最有趣的事,就是觀察徒步者們的輕量化裝備了.
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幾個大品牌像Zpacks, HMG之外,也有不少小眾品牌,甚至是一人品牌在徒步者們間口耳相傳.
Do What Makes Your Soul Shine.
自己製作裝備的這顆種子,其實也是在太平洋屋脊步道上種下的.當時除了每天瘋狂的走路之外,其中一件最有趣的事,就是觀察徒步者們的輕量化裝備了.
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幾個大品牌像Zpacks, HMG之外,也有不少小眾品牌,甚至是一人品牌在徒步者們間口耳相傳.
一雙不好的襪子、鞋子,或是鞋內縫線、異物等引起的摩擦,加上高溫潮濕的環境,最終孕育出討人厭的水泡。以前對於水泡實在不知道該如何預防,只知道產生後該如何處理,直到2019年在準備PCT健行時,才發現這神奇的雷可貼布.其實在穿襪子和鞋子之前,在慣性產生熱點、常起水泡的部位先貼上雷可貼布,就可以防止摩擦,避免水泡的產生。
在台灣登山幾乎沒有看過有人使用短綁腿,大概是因為台灣的登山地形及降雨機率,大部分登山客都還是選擇防水的長綁腿,避免雨水或清晨的露水流進鞋子裡.
我們在太平洋屋脊步道上所穿的短綁腿是不防水、輕量的越野跑(健行)綁腿.有許多不同的品牌及款式,主要可以防止石頭樹枝等小東西跑進鞋子裡,我們有穿過Outdoor Research Surge 、 Dirty Girl和Altra出的短綁腿,步道上最常見與我們自己最喜歡的是Dirty Girl這個品牌.
那個,請問,那個白白的是什麼? 這是我最常收到的問題之一.
那個白白的東西叫做Tyvek泰維克地布,是一種在高壓和高溫下黏合而成的聚乙烯材料.美國長途健行普遍使用的型號是杜邦(Dopont)出產的Tyvek Home Wrap.在台灣也許陌生,但如果你住過美國,或是愛看美國電影或是影集,也許你會覺得有點眼熟.
過去在台灣登山都使用吸管式的水袋,這樣一來,想喝水的時候就不用特別停下來,卸下背包拿取水瓶,似乎很方便很合理.不過在前往PCT之前,我們就發現大多數徒步者都使用寶特瓶,搭配CNOC Outdoors的2公升水袋來安排行動水源.
經過165天的測試與摧殘,CNOC Vecto水袋到底好不好用? 耐用嗎?
加上手邊剛好有2018年與2020年版本的Vecto 2公升水袋,順便拿來比較一下.
談到輕量化,很多人第一個浮現在腦袋的想法就是「貴」.
在台灣登山,大多數人開始爬山一段時間後,終於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「非輕量化」裝備,才開始慢慢接觸到輕量化的概念(也或許一輩子不會接觸到).然而深入了解之後,發現原來一開始的選擇並沒有很精確的符合自己的需求,也許只是被廣告所吸引,也或許只是覺得好看就買.然而為了開始練習輕量化、邁向輕量化,必須換掉許多當初亂買的笨重裝備,是不是「聽起來就覺得好貴」?
夏季開始融雪後的步道,不論風景再怎麼美,眼前總是一片蚊子雲.是步道上最折磨人心的事件之一.那麼該如何預防? 或是有什麼對策嗎? 我們是如何度過這段期間?
陪伴我們走過PCT 165天的HMG Windrider 3400,在美國步道上受歡迎嗎? 適合台灣登山嗎? 誰適合這個背包? 還有其他選擇嗎?
老實說Hyperlite Mountain Gear的背包並不是在步道上出現率最高的一款背包.當初會選擇這一款背包有幾個原因.
在台灣爬山,也許一輩子都不會使用到熊罐,可能也不曾聽過或看過熊罐,到底熊罐是什麼呢?
徒步太平洋屋脊步道(PCT)有三個地方規定必須攜帶熊罐,包含Sequoia-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、Yosemite National Park和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.簡單來說,在有熊出沒的國度,從南加州mile 702.2 Kennedy Meadows South一直到mile 1016.9 Sonora Pass (Kennedy Meadows Resort)之間都必須攜帶熊罐.但是不代表在這個範圍之外你就遇不到熊.
在台灣登山,我的第一個頭燈因為電池漏液壽終正寢了.後來換了重量120g的Blackdimond Storm,需使用4顆AAA電池.不過頭燈的使用機率一直都不是很高.頂多清晨摸黑的一、兩個小時,跟晚上出帳篷上廁所? 再怎麼樣一天使用也不會使用超過5小時.除非野營熬夜?